“庭院党课”进家门 党员教育增实效——崇明区新村乡党委探索设立红色庭院

来源:崇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2-07-12

(上海智慧党建网)    近年来,崇明新村乡立足提高基层党员的学习素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探索设立红色庭院,以“庭院党课”为载体,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的新阵地,进一步提升党员教育实效。

背景与起因

新村乡党委下辖6个党总支,党员群体呈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居住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党员教育广泛覆盖、深度推进的难点问题。为此,新村乡党委积极推行“庭院党课”教育模式,打造党员家门口的“红色课堂”,以更近的距离、更“土”的话语、更实的内容讲好党课,切实让党员教育在农村基层“活起来”“转起来”“实起来”。

做法与经过

打好“活”字牌,庭院党课有“鲜味”

一是党课内容“活”每月月初依托“民情恳谈日”“大调研”,收集党员“关注什么”“想学什么”等意见建议,结合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等当前重点、热点工作制定每月课表,由党员进行点单,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近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设的“党建引领 汇聚发展力量”课程,以红色种子在崇明生根发芽为切入点,用本土先烈事迹激发大家奋斗热情,连续被点单6次。二是党课形式“活”。围绕讲课主题和提纲,创设红歌、故事、快板、“三句半”、民乐、手工等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载体,广泛开展红歌会、党史故事会、文艺分享会、技能比拼赛等“活党课”,让党员坐得住、听得懂、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党课安排“活”。在规模上“化整为零”,以6个村、22个党群服务点、21个职能部门为单位讲好“庭院党课”;在时间上“积零为整”,在做好上级授课的基础上,由党群服务点负责人提前预告、负责召集,借助晨间、午后、傍晚闲暇时间讲好“庭院党课”。

打好“情”字牌,庭院党课有“温度”

一是“讲师团队”接地气。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由党员自主推荐党建“微网格”内学识高、学习积极性高、群众威望高的“三高”老党员组成“草根讲师团”,由“草根讲师”教授“庭院党课”,将原有的组织选派转变为党员自选,进一步提高匹配度和融合度,体现群众需求。二是“送课上门”暖人心。以党群服务点为支点,为辖区范围内年龄超过80岁或行动不便的党员,配备1—2名党情联络员,开展“送课上门”活动,将党课资料、党课音频视频等送上门,保证每名党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党课覆盖面。三是“互助帮教”同进步。在集中上党课的过程中,鼓励结成互助小组,对因故缺席党课的党员,互助小组成员安排适当时间“补课”;对无故缺席党课的党员,互助小组成员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问清缘由;对连续两次无故缺席党课的党员,党群服务点负责人和互助小组成员主动上门、解开心结,帮助他们重新融入上党课的“大家庭”。

打好“实”字牌,庭院党课有“深度”

一是党课与民主议事相辅相成。在党群服务点设立“议事堂”,在党员上党课的同时,同步搭建党员监督村务、村民理事的平台,将原本“单向授课”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党课更加紧贴时代要求、适应发展需求。今年以来,在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示范乡镇建设中,全乡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有效激发,积极踊跃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二是党课与为民服务同频共振。拓宽“庭院党课”内涵,注重提升党性修养与改进为民服务相结合,在提供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开展实践教学,并将现场教学融入党员公益服务,开设“垃圾分类我先行”“乡村振兴我参与”“美丽环境我共建”“关爱老人我带头”等实践课程,使党员在学思践悟中知行合一、勇作表率。三是党课与发展融会贯通。结合新村“稻米文化小镇”建设目标,敏锐捕捉当前发展需求,针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专题微党课、微论坛。用农村党员“听得懂”的语言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力量”“饮水思源不忘本,打造稻米文化镇”等多个精品课程实现了党课与发展的“融会贯通”。

成效与反响

自推行“庭院党课”新型模式以来,党员轮训的覆盖率、参与度、满意度更高,党员教育在新村乡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庭院党课”走新又走心、有料又有味,让基层党组织接地气增实效。

一是“书记独唱”变“党员共鸣”,党员教育“别有风味”。从组织生活室延展为党群服务点,从支部书记上党课延展为党员骨干“微党课”,新村乡“庭院党课”让党员成为教育培训的主角,用群众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既让党员教育更接地气,也实现了党员教育多点开花。

二是“组织需要”变“党员需求”,党员教育“引人入胜”。新村乡党委在推行“庭院党课”过程中,收集党员意见制定每月课表,并由党员进行点单,增强了党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使党员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针对老龄党员、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音频党课、送课上门等措施,通过“私人定制”提升了党课的体验感。

三是“单一空间”变“多元平台”,党员教育“润物无声”。将党群服务点作为党员家门口的红色阵地,在开展“庭院党课”的同时,在党群服务点设立“议事堂”,开设“微论坛”,把党课学习与民主议事、为民服务、助力发展多元融合,使党员教育成为促进事业的“红色引擎”,推动新村稻米文化小镇建设。

经验与启示

一是党员教育要注重“接地气”。在农村开展党员教育,必须多点“泥土气息”“农村特色”。农村党员普遍文化知识层次较低,“庭院党课”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乡音和鲜活案例让党员听得进、记得住、学得深。

二是党员教育要注重“多元化”。农村党员群体结构多元,党员个体之间年龄、身体状况、文化层次各不相同,使农村党员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党员教育,要注重“多元”化推进,要创新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三是党员教育要注重“出实效”。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须注重质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实施,注重因材施教,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