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港西镇双津村:同心善治 共建幸福平安的“市”外“桃花源”

来源:崇明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03-28

(上海智慧党建网)    近年来,崇明区港西镇双津村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关于“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项目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锚定平安乡村建设总目标,以“利民为本 服务先行”为理念,以建设“六无”乡村(无矛盾激化,无群体性事件,无安全事故,无邪教活动,无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培养“六有”村民(有信仰、有文化、有公德、有礼貌、有爱心、有纪律),聚力提升平安综治水平为重点,坚持多元协作、践行为民情怀、注重工作实效,凝聚乡村治理强大合力,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篇章。

坚持多元协作,凝聚共建“强大合力”

筑牢群防群治“防火墙”。双津村地处崇明区多条主干道交汇处,历来是港西镇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且村内外来人口较多,在交通安全、矛盾调处、治安管控方面面临一定压力。双津村党总支立足村情实际,充分调动退役军人、老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平安综治队伍、矛盾调解队伍、三长一员队伍”三级联防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平安为先”的理念,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交通安全劝导、治安隐患防范化解等工作,推动构建“大平安”格局。

深化平安共建“朋友圈”。双津村党总支利用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与上海海龙工程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众望工作站,作为双方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探索“企业+集体+农户”的共建模式,通过“公司出资,大队出地,村民出人”的方式将村内废旧鱼塘改造成共享菜园并调动周边村民加入,激发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村内邻里和合共生、互帮互助,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用好赋能共治“助推器”。依托港西镇“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平台,用活用好镇级配送资源,不断深化同镇司法所、派出所、平安办等部门交流合作,开展安全教育、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以更优质的服务助推平安乡村建设。同时,推动构建平安善治共同体,吸纳区检察院第六党支部、区交警支队党支部等为成员单位,制定《双津村“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共同体横向协同工作方案》,明确共同体成员组成、职责及考评办法,通过制度化形式让项目落地见效。

践行为民情怀,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以文化民,让和睦乡风吹进千家万户。由于农村开展理论宣讲存在“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双津村通过开设“津馨板凳课堂”让宣讲“沉下去”,并以精品意识优化课程设计,综合运用互动式、沉浸式教学方式,上好情景教育、诗文诵读、红歌传唱三类党课,让理论宣讲“声”入人心。同时,活用“板凳课堂+”的形式,融入“微服务”“微关爱”等内容,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以利惠民,让暖心服务触手可及。“方便群众,便捷实用”为宗旨,将原有村内说书场改造成面积超380平方米的家门口服务站,融合村史馆、睦邻点、综合为老服务站等资源,集便民服务、协商议事、健身娱乐、老年助餐、政策宣讲等多种功能,可以辐射沈家湾沿线500余户村民。

以理服民,让议事协商更接地气。位于陈海公路一侧的六安亭是村民平日里休闲纳凉、聊天聚会的主要场所,为了充分收集村情民意,双津村着力打造“津津乐道”议事平台,把议事会搬到户外,走到群众身边,定期开展凉亭议事,在小亭子里把话讲明白、把问题解决。

注重工作实效,提升群众“幸福质感”

持续发力,扮靓村庄颜值。近年来,双津村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新建口袋公园2座,同时稳步推进沈家湾口袋公园建设,以古韵双津、老街旧事为主题,融入平安元素,努力实现村民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

聚焦重点,强化服务管理。定期关心关爱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失独老人、留守学生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发动平安志愿者队伍力量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在征地、搬迁等项目中,制定重点人员、群体包保稳控方案,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具体工作,确保矛盾纠纷不激化。

多管齐下,助力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矛盾调处“三项举措”,通过分门别类、找准焦点、宣传教育,让矛盾调处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源头化解。同时,搭建“津馨法苑”咨询平台,整合驻村法官、镇司法所、本村“法律明白人”等力量,通过全面听取诉求、精准释法明理、多元联动调处推动各类矛盾息纷止争。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