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深耕人才发展沃土 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基层党建网) 近年来,普陀区紧紧围绕“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建设目标,以“才聚普陀”计划为抓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升级引才政策,积极搭建聚才平台,深入开展安才服务,全面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各项人才新政,扎实推进上海科创中心特色承载区建设,在上海构筑发展战略优势中贡献普陀人才的智慧与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以体制机制为引领提升管才深度
普陀区大力发挥党管人才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始终把人才放在转型发展重要位置,着力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全区上下协同”推进人才工作的合力。
强机制,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的工作抓手。抓领导机制建设。建立“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人才办工作会议”三级领导决策机制,做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全覆盖。抓运行机制建设。以区人才工作重点项目为依托,健全项目责任分工机制、重点项目督查机制、政策协调推进落实机制,近两年确立了包含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服务体系等 20 个区级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强化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各项工作。抓保障机制建设。每年对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落实人才工作经费保障,对人才、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扶持,2015-2017年区级资金投入共计19.6亿元。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形成“各单位部门—各园区企业—各高校院所”三个层面协同合作,举办人才工作者培训、重点企业 HR 沙龙等特色活动,为人才工作开展提供队伍支撑。
强凝聚,提升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坚持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切实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以联系服务为纽带。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人才制度,区领导与21名高层次人才结对,各委办局负责人与125名各类人才结对联系,在做好服务解决问题的同时增进思想交流。充分发挥海联会、知联会等各类群众团体作用,分层次分领域做精做实日常联系。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举办青年英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女性人才等各类人才研修班,组织区创新创业人才赴遵义等革命老区开展学习考察,开展爱心扶贫、帮困助学等活动,增强人才“四个自信”。以建言献策为手段。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恳谈会,推动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咨询。5月4日,普陀区举办“才聚普陀话发展 创新引领再出发”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首届海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60余名普陀区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与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直接面对面,畅谈意见建议,共话创新发展,切实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引领人才的作用。
打造“政策磁场”,以吸引高端人才为导向加大引才力度
普陀区牢牢把握市人才新政“30条”基本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放权松绑为目标,着力加强对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提升政策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2015年出台《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办法(试行)》;2017年对区域“1+14”人才政策体系进行集成创新,制定《普陀区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实施意见(试行)》及10项配套实施细则;2018年,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推出了“3+5+X”政策体系(其中“3”是鼓励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 3 项普惠政策,“5”是5项产业政策“X”是若干专项政策),形成了政策的“组合拳”和“升级版”。
坚持产业布局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政策内容更精准。聚焦智能科技、科技金融、科技商贸、科技文化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出台《普陀区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加大对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坚持市场导向与人才激励相结合,政策效应更直接。实施高精尖为标准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区域经济贡献显著的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创人才,企业新建国家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匹配专项资助。2015年以来,共有各类人才685人次享受各项奖励和专项资助,涉及资金3306万元。
坚持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政策覆盖更全面。把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策,对人才普遍关注的安居、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创新扶持等进行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提升人才的获得感。2015年以来,根据市科创中心建设有关人才政策,已引进人才13名,完成办理30名人才居转户申请,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242张。同时,突出优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拿出内环旁、地铁口的好地段建设人才公寓。目前,全区已有人才公寓600余套,累计为431名人才办理入住,并提供租房补贴896万元。到2019年底,又将有1200余套人才公寓可以对接服务。
深挖“创新熟地”,以科创驱动转型为目标提升聚才黏度
普陀区始终把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打造与科创驱动转型的产业空间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搭建功能型平台、联动型平台、孵化型平台,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搭建功能型平台集聚领军人才。以区内48家国家级、市级科创平台为依托,以2个市科创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为抓手,聚焦智能科技、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组建相关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的核心团队。举办互联网影视峰会、上海科技金融论坛等高端论坛活动,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在平台上共商发展,促进项目深度对接,成功引进阿里影业、淘票票、联瑞影业等全国有影响力的影视企业和远东宏信等金融企业在普陀落地生根。其中,互联网影视行业集聚了内容创作、后期制作等领域的行业人才,制作发行了《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天下粮田》等极具票房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搭建联动型平台集聚科创人才。围绕“1+4”重点地区建设,深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武宁创新发展轴理事会,汇聚区域内科创高端人才资源,完善科研院校联席会议、知识产权推进会等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带动全区、辐射全市的创新要素集聚带。如: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动沪西校区改造升级;与中电科五十所合作,推动建设5G通讯科创中心;与上海电科所合作建设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与华东师大共建工业控制安全创新服务平台、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共同提升华大科技园能级。同时,依托区域智力资源,着力打造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助力科创企业人才扎根普陀。如: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上海波克城市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仁彬、上海帝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凯等,就是普陀本土培育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普陀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搭建孵化型平台集聚“双创”人才。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今年与安生教育集团合作,加大引进和培育更多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力度,开辟大赛海外组板块,吸引了10个海外留学创业团队回国参赛,以及25个国内组创业团队和201家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创新创业大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着力提升众创空间品质。发挥全市首家区级众创联盟的作用,引领全区现有22家众创空间改造升级,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引导众创空间向“投资+孵化”服务转型,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麦腾永联众创空间成功立项为上海市品牌化众创空间。积极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企业创新投入的风险引导、补偿激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快基金实质化、项目化运营,已正式成立3家参股合作引导基金,募资规模2.7亿元。普陀还与中智、瑞力投资合作,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只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为主线的产业投资基金中智瑞力人力资源产业基金,打造人力资源产业全服务链,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
强化“贴心服务”,以营造一流环境为重点提升安才温度
服务是普陀第一资源。为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乐当“店小二”,甘为“总管家”,推出“三个一”服务安才举措,建立一体化、零距离的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织好“一张服务网”。构建“区人才服务中心—重点地区人才服务部—楼宇、园区、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站点”三级联动的人才服务网络,坚持资源整合,通过营造空间、提供服务、开展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零距离”。三级阵地各有分工,作为“服务总站”,区人才服务中心着力优化服务事权、升级业务流程。比如:针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办理实行“首问一口清、受理无否决、办结明时限”;建立在企业和人才最为集中的武宁创新发展轴和4大功能区的“人才服务部”,将人才服务融入企业综合服务之中,可实现企业政策诉求的“一口式”对接;设在楼宇、园区、人才公寓中的“人才服务站点”,作为人才家门口的联系点、精准化的服务点、开展工作的活动点和宣传人才的展示点,是近距离、无缝隙服务的实体化载体,今年将打造4个试点。
推出“一张服务卡”。推出普陀“人才优享卡”,围绕人才关心的生活保障问题,集成了教育、医疗、科创、文化四大方面的服务资源,形成服务清单,扩大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服务范围。目前,已有103名高层次人才获得首批“优享卡”。每位持卡人才的背后都有一位“人才管家”,只要人才有需求,一个电话找“管家”,职能部门便会自动在后台为人才“跑腿”,真正实现菜单式、定制型、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人才健康服务上,“优享卡”会为高层次人才在区指定的优质医疗机构提供健康体检、专人全程陪同、住院专家会诊等服务及学术休假活动;在人才子女教育上,“优享卡”整合区内优质学校资源,积极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并注重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引进美国托马斯高中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国际学校提供条件和便利;在人才文化生活需求上,为人才提供各类精选书籍和热门的文化演出。
做强“一个服务团”。整合力量、变散为合,建立多部门后台服务联动机制。线上依托“普陀区企业服务直通车”公众微信号,各职能部门直接为企业答疑解惑,线下由“普陀区机关服务企业志愿团”整合教卫文体、商务科技等多部门的力量,开展组团式服务,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创业扶持、项目推介、专业顾问,特别是融资、税务、会计、法律等“全链条”服务。全区十多个部门深入重点园区、楼宇,已联合开展了11次组团服务活动,为上百家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