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接续奋斗,一朝蝶变归来——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二万户”焕新记

来源: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    发布时间:2024-02-28

【摘要】228街坊原是1952年上海市为优秀工人建设的首批“两万户”项目之一,2016年春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作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风貌保护计划的首批试点项目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标杆项目,228街坊更新注重将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融合贯通,结合打造“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积极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延伸党群阵地的服务触角,探索建立街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模式。一是坚持为基层减负增能的工作理念,在旧改阶段站定后方牵头整治、调处矛盾,促进“三个100%”动迁工作顺利完成;在城市更新阶段以满足居民诉求为目标,主动向上争取资源,寻求项目支持,改善228街坊周边整体环境,完成“两万户”精彩焕新。二是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标对表规划引领,区相关部门指导协调、各方专家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组建全年龄段服务志愿队、制定街坊公约等方式,满足居民一站式、多元化需求,量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是以“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为契机,依托“三师三顾问”复旦大学专家团队智慧力量,完善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公共空间布置及服务项目布局,通过党建联建,形成“社区+社会+市场”三方共同协作的运作模式,组建228街坊街区党建联盟,提升多元共治共融共享水平,打造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样板。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立足为周边居民提供普惠均衡、优质多元的民生服务,补齐周边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的短板。为对标民生需求,多次开展“自下而上”的调研活动,并加强与区科创集团和入驻各类主体的沟通合作,引入契合社区居民需要的商业业态与活动组织,融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如今的228街坊覆盖了从基层党建、社区商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市场+公益”的功能,并通过党群阵地品牌的塑造,实现了党建与治理的良性互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形成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共治的新格局,也使人民城市建设更加可观可感。

2022年9月,上海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明确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经验”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为重要牵引,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突破基层治理瓶颈、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长白新村街道以228街坊城市更新为实践,探索以党建引领实现街区的环境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背景与起因

228街坊为1952年上海市为优秀工人建设的首批“两万户”。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按照毛泽东关于工人住房问题的指示精神,在市内九个基地建造了20000户职工工房,“两万户”就此得名。228街坊属于“一号基地”内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新村,东至安图路、南至长白路、西至敦化路、北至延吉东路,共有12栋“两万户”住宅,承载着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历史记忆和长白居民美好和谐的邻里情谊。

历经60余年,228街坊面临基础设施差、配套缺失、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渐渐无法适应居住生活的需要,居民群众要求动迁的心情非常迫切。2015年,228街坊被列入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在充分论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杨浦区委、区政府决定采取“三个100%”(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100%、居民签约率100%、居民搬迁交房率100%)的方式进行整体协商搬迁,仅用106天,就在300多户居民中达成这一目标,顺利启动了前期征收工作。2023年,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标杆项目,228街坊以功能置换、保留保护的有机更新模式,重塑老经典、赋予新内涵,以打造留存历史与记忆、传承光荣与梦想,打造集党群阵地、生活服务、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生活空间为目标,完成更新改造,蝶变焕新归来。

做法与经过

228街坊更新项目注重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贯穿于协商征收、更新蝶变全过程,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融合贯通,突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员作用,探索街区党建新模式。

顺利完成“两万户”精彩焕新,积极为基层减负增能。

从昔日的工人新村,到以“三个100%”完成旧改动迁,再到更新完成的时尚街区,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为基层减负增能的工作理念和“区委-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三级党组织“一核多元”工作模式。

勇挑重担,冲在前面啃掉硬骨头。为了顺利开展签约工作,不把与群众直接接触最多的居民区党总支顶在杠头上,街道党工委牵头城管、公安等5个部门强力推进整治,在一周之内顺利实现了违法搭建、强占房、外来人员等顽症治理“三个100%”,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终,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106天顺利完成了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动迁工作。

站定后方,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为帮助居民妥善处理矛盾问题,街道党工委在基地设立了公信平台,由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征收事务所工作人员、民警、律师等组成,专门协调228地块动迁中的各类矛盾。街道和居委干部分片包干,一户户走访摸底,人大代表、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法官等作为辅助专家力量,及时补充居民区党总支做群众工作时以情感交流为主,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的短板弱项,从情,理,法三方面多管齐下,协同调处矛盾,并协同征收所,做好政策宣讲解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直面问题,全程把控项目进展。228街坊更新推进过程中,及时收集周边居民普遍关注的周边环境整治、施工扰民问题、绿化改善以及对业态的建议和诉求等,由街道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并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向,同时结合美丽家园、美丽街区项目,主动向上争取资源,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资源支持,改善街区周边整体环境,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减轻居民区调处问题、解决矛盾的负担。

量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满足群众一站式、多元化需求。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228街坊作为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包括周边居民、使用者,也包括管理者、从业者、运营者等20个不同相关群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完全以这些群体的需求为导向,不带任何预设,通过自上而下的调研做好聆听者。

坚持人民至上,注重群策群力。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过程、全周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举办专项座谈会,由社区规划师、高校专家团队、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物业管理团队、商铺代表以及街道相关部门代表等有关人员一起共同讨论228街坊的新蓝图。社区规划师团队通过“公共空间改造——吸引居民回归弄堂——重塑社区活力”的实验,汇总提炼党员群众对于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工匠精神、加强街坊黏性、增设便民服务等方面的各类诉求,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为完善228街坊党群服务阵地的服务功能体系提供参考和启迪。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公共服务。针对社区工作特点,按照《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对标对表落实基础保障类服务,按需补充品质提升类服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区发改委、规资局、建管委、房管局、绿容局等部门协同街道多次联合召开工作协调会,并通过实地勘察调研等形式对228街坊建设给予了持续性的指导。同时,街道在228街坊周边以覆盖校区、园区、社区及跨街道的范围发放1500余份调查问卷,通过大数据分析,解构党员群众对于228街坊建设的具体想法,找到大众对于公共服务的普遍需求。

坚持多元共治,制定街坊公约。立足228街坊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发掘和传承工人新村的红色力量,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融入228街坊街区建设。通过走访调研和组建网络社群的方式,了解居民的服务需求与能力特长,挖掘、吸纳社区内的“文体达人”“治理达人”“手艺匠人”等更多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充实现有的以社区中老年党员群众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支全年龄段的228街坊党群服务志愿队,为社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由街道牵头周边居民、商户和驻区单位签订“1+3+X”228街坊公约,结合228街坊复合功能及社区特点,规范停车、养宠、楼组自治等日常行为,保障群众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引导民风民俗,以党建引领激发街区自治活力,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街区治理实践,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打造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样板,提升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致力于在整个街坊突出氛围营造,把党群服务功能体现在吃、住、行、动每个功能区,在项目设置和团队打造中夯实党建引领功能,建立多元化、开放式、融合性的党建共建机制,努力将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有温度、聚人气的街区型党群服务阵地样板。

集思广益打造街区阵地示范点。在点上借智与师,一方面以“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为契机,依托复旦大学的团队力量,以项目为抓手直接聚焦问题、找寻思路、提出路径。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规划师的面上调研,完善周边各居民区的需求清单。在面上借力与众,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居民区党总支、高校院系党组织和区域化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共同发起成立228街坊街区党建联盟,充实党群服务阵地服务供给及活动开展的人员及资源力量,推动街区的共治共融共享。

多元协商明确运作模式。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牵头,对于228街坊范围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以及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进行走访调研,沟通想法,落实“需求、责任、项目”三张清单,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推动形成“社区+社会+市场”三方共同协作的运作模式,将“一老一小”“吃饭吃药”需求全方位布局,同步升级建设户外职工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睦邻小厨、亲子托育等广大群众需求呼声高的便民点位。

营造公共空间促进邻里团结,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及社区活动中。4号楼作为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设计规划了实训带教基地、共享沙龙、乐业空间、人大联络站点等活动空间和小剧场、舞蹈房等文化活动区域。此外还通过增设228街坊社区角,组织228街坊社区聚会等方式,促进邻里团结,营造和谐社区,让228街坊党群服务阵地可见、可感、可触,提升228街坊周边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效与反响

统筹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党群服务阵地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深度融合。

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集中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坚持高站位定位、系统化思考、整体性打造的原则,推动党群服务与街区生活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居民认同感和凝聚力。项目以228街坊城市更新契机,立足为街坊引入文化、商办、健康、教育等时代所需的功能,加快补上传统居住社区内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的短板,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普惠均衡、优质多样的民生服务。如今的228街坊覆盖了从社区商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市场+公益”的功能,可以满足周边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需求。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城市建设更加可观可感。

228街坊改造全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民生需求,多次开展“自下而上”的调研活动,同时综合商业、文化多方需求,加强与区科创集团及入驻的各类主体的沟通合作,引入契合社区居民需要的商业业态与活动组织,融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不断打磨和完善方案,以提升街区党群阵地的服务能级。结合“全区域统筹、多层级联动、各领域融合”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引入第三方专业化力量——复旦大学师生智囊团队和同济大学“社区规划师”团队,搭建起规划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良性互动的“桥梁”,负责普及规划知识、征询居民需求、空间设计改造等工作,通过制定228街坊公约凝聚街区治理合力,凸显街区自治属性,促进了社区党员群众“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也使人民城市建设更加可观可感。

塑造党建工作品牌,实现党建与治理的良性互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不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居民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街道以组建街区党建联盟,挖掘社区治理达人、打造公共服务圈等方式,有效联结政府、企业、社会等治理主体,夯实党群服务资源连接功能,努力将228街坊街区型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有温度、聚人气的党群综合体。同时把党建联建单位的资源引入居民区,给居民区在楼栋微整治、景观微更新,空间微改造等方面提供支持,出人、出资、出方案,弥补了老旧居民区经费不够足、理念不够新、水平不够高的短板,形成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共治的新格局。

经验与启示

实现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关键在于有效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破解经济发展与民生、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统筹难题,228街坊的实践可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的枢纽功能。

面对复杂的居民结构,基层党组织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特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转型,主动优化与多样化人群交往互动的嵌入结构,丰富组织动员的场域和载体,把党的工作从内循环转变为内外共同循环,在汇聚信息、配置资源、解民忧增民利中赢得群众信任、实现自我赋能,进而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传统的“包揽一切”治理方式极易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角落”。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信赖群众、依靠群众,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借助民主协商、自我组织、智库支持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商居空间整体性共享,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

社区空间是个抽象概念,包括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情感空间和精神空间等,应以系统性的全域视角进行审视。在实际操作中,需科学整合不同部门的工作要求,协同运用各方人才、阵地等存量资源,兼顾群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融,获取人居环境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交往环境和谐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