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创建“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

来源: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    发布时间:2024-03-04

【摘要】向明初级中学思南校区前身是被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孤岛女杰”茅丽瑛同志的母校——启秀女中,校园1公里半径圈内分布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党总支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全过程,策划构建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1+X”红思之路大思政体系,让得天独厚的校史资源、周边红色资源转化为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动能与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思政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党组织履行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能力全面增强。

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实施路径,下好挖掘整理教材中的红色资源这枚“先手棋”,系统摸底初中12门学科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转化需要,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全部学科融入思政教育做准备;聚焦重构升级《循迹》校本德育课程这个“突破口”,打破三类课程壁垒、各门学科边界,与新中考要求、新教材内容和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丰富“知、情、意、行”各环节的亲身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让烈士校友事迹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与感召力;在此基础上,整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用好“家校社”协同力量,研发构建了“思政课+其他学科课程”、“《循迹》课程+系列德育活动”、“校史红色资源+周边红色资源”三个层面构成的“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新生态。

实施过程中,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深悟透,提升党建引领“政治把关力”,把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一号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二是坚持层层带动,提升党建引领“组织动员力”,以党政一把手的率先垂范、真抓真管带动党员骨干勇挑重担、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实现举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局面;三是坚持压实责任,提升党建引领“推进落实力”,以钉钉子精神抓统筹协调、抓进度管理、三抓问题解决,从而全力保障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背景与起因

向明初级中学所在的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起源地。学校周边星罗棋布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发行地、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诞生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均在学校1公里半径内。

向明初级中学思南校区前身是被列入民政部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孤岛女杰”茅丽瑛同志的母校——启秀女中。茅丽瑛烈士曾在此启蒙、读书、执教、生活、革命达24年之久,直至她作为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在支援新四军的义卖活动过程中惨遭汪伪特务暗杀。作为烈士的母校,学校早在1989年就在校园内修建了茅丽瑛纪念像,每年面向新生开展“六个一”活动,“学习茅丽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牢记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的殷殷嘱托,把党建引领贯穿思政课改革创新全过程,着力把得天独厚的校史资源、周边红色资源转化为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动能与独特优势,策划构建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1+X”红思之路大思政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做法与经过

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实施路径,以挖掘整理教材中的红色资源为“先手棋”,以重构升级《循迹》校本德育课程为“突破口”,最终完成“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的构建。

思想动员、探理寻源:挖掘整理教材中的红色资源

为提升全体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全部学科融入思政教育做准备,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首先向全校教师发出“动员令”,组织大家系统梳理学科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转化需要。

基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及分年级目标,党总支领导攻关团队编制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利用与转化情况排摸表》,覆盖初中学段12个学科,发动一线教师从教材中全面提取思政元素,整理归纳“教学中哪些主题涉及红色教育”、“教材中涉及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其他使用过的红色资源(例如:文本、视频、读本、媒体、场馆、人物等)”、“在教学中需要学校提供哪些红色资源的支持”。

排摸发现,一是不同学科的红色资源丰富度不同。具体而言,人文社会学科教材中涉及的红色教育主题较多,教师使用过的红色资源也较多,学校具备的红色资源支持也比较充分;艺术类学科中,有较多反映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可供挖掘;但自然科学学科相应的教育主题则不是那么突出和明显,需要较强的挖掘和转化能力。此外,不同学科间拥有可以共享的红色资源,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和一体化设计等方式拓宽红色资源的转化路径。二是部分学科教学中对红色资源转化的需求不强。一方面,有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开发或利用红色资源的意识有所缺乏;更主要的是,教材内容中与红色资源相关联的教育主题较少,如果生硬地建立联系,反而会冲淡教育效果。

这项基础性、准备性的工作增强了我们对学校思政教育中红色资源开发与转化的科学性认识、规律性把握,为后续校本课程升级和“大思政课”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揭示了原则、夯实了基础。

与时俱进、迭代焕新:升级《循迹》校本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向明初级中学坚持面向预备年级新生开展学习茅丽瑛烈士的“六个一”活动,即看一本书《茅丽瑛》、写一篇读后感、看一部电影《七月流火》、讲一个英烈故事、举行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祭扫英烈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校本德育课程《循迹》,设有“故事篇”、“实践篇”、“仪式篇”等三个部分。

为更好发挥校史资源的育人功能,让烈士校友事迹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与感召力,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组建了《循迹》课程重构升级工作专班。经过对在校师生、课程专家的调查和访谈,确立了课程重构的目标:突出一个“红”字,凸显茅丽瑛向党组织靠拢的心路历程和为抗日救国奔走、为民族复兴牺牲的崇高情怀;讲求一个“融”字,突破三类课程壁垒,跨越学科边界,联动多个年段,与新中考要求、新教材内容和生涯规划教育密切结合;聚焦一个“实”字,针对“0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偏好,多维度增强课程的接受度与实效性,使学生将茅丽瑛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坚定个人信念和追求,真正成为毕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在党组织的牵头推动下,重构升级后的2.0版《循迹》课程遵循“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的育人规律,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将课程分为《萌芽》、《成长》和《绽放》三个篇章。其中,《萌芽》主要面向预备年级新生,通过“学”、“寻”、“思”三个单元的学习,在了解茅丽瑛的事迹中感悟她身上的精神品质。《成长》主要面向初一、初二学生,在“悟”单元中依托社团课程排演课本剧、讲解茅丽瑛事迹、绘制茅丽瑛故事以及其他烈士的故事;在“循”单元的学习中利用探究课程开展红色场馆参观学习,探究英烈身上特质,并将这些特质内化于情。《绽放》主要面向初二、初三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将前期学习探访中茅丽瑛烈士以及诸多英烈身上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外化于行,通过职业体验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导航。

重构升级后的2.0版《循迹》课程打破了三类课程壁垒、各门学科边界,通过丰富知、情、意、行等各个环节的亲身体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报国强国的担当,成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力载体。

连线成面、做大格局:构建“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

在完成《循迹》课程升级重构工作的基础上,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整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用好“家校社”协同力量,着手推进“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研发,从而形成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通共进的育人大格局、教育新生态。

所谓“红思之路”,既指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寻访红色印记的社会实践“有形之路”,也指用红色精神指引学生思想成长的“无形之路”。

所谓“1+X”,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从学科课程来说,“1”是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思政课程,“X”是其他学科课程。向明初级中学以思政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校本教研作用,打造《道德与法治》课程情理相融、资源链通、知行合一的“三个课堂”,同时实现思政元素在其他学科课程的全学科渗透。

从德育体系来说,“1”是学校特有的《循迹》德育特色课程,“X”是学校其他德育活动。向明初级中学以升级后的《循迹》课程为主线,结合开学第一课、学生社团等平台载体,实现红色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全过程覆盖。

从资源开发来说,“1”是以茅丽瑛烈士事迹为代表的学校校史中的红色资源,“X”是学校所处社区、所在的黄浦区乃至上海和全中国的红色资源。“1+X”就是以学校本身的红色资源为圆心,向一大会址、渔阳里、周公馆、韬奋纪念馆等周边社区、全黄浦、全上海的红色资源拓展,以此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拓展和创新教育形式,落实“三全育人”的目标。向明初级中学依托“家校社”合作模式,成立“红色驿站志愿者服务队”,培养了一批茅丽瑛烈士事迹小小讲解员,在导师的带领下为前来祭扫英烈的社区居民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们作讲解;发动学生从身边入手,寻找自己家庭、社区的红色资源,以“中国精神”、“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为主题开发三季活动课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

成效与反响

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好得天独厚的校史资源和周边红色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使“大思政课”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充实、工作队伍持续壮大建强、建设机制不断优化提升。

扩容升维、提质增效:丰富充实“大思政课”内容体系

“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创建过程中,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聚焦内容建设,策划打磨了一批立意高、形式新、效果好的思政“金课”与精品活动。比如,依托跨学科教研平台研发推出的两集思政跨学科微课“英雄的成长”聚焦茅丽瑛烈士成长历程的关键要素,历史板块聚焦历史维度,揭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理想与家国伟业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治板块着眼思想变化,从关心社会和时政、学好文化知识和从小树立志向三个方面展开,让英雄变得更加可亲可敬可学。又如,在原来“看一本书《茅丽瑛》、写一篇读后感”的基础上,创新策划“向茅丽瑛烈士致敬”明信片设计大赛,以“艺术+语文+思政”的新模式、表现性评价的新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中国国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

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壮大建强“大思政课”工作队伍

“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创建过程中,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在全员培训中纳入思政相关内容,提升全体教师思想认识与站位,充分激活“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类“名师工作室”、“攻关计划”、“种子计划”等教师教育平台,吸纳党团员教师、教育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加入思政工作队伍,在实战中培养和提升教师育德能力,锻造出一支信念坚、理念新、本领强、作风硬的思政工作队伍;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队建,指导教工团支部组建“青言心语”理论宣讲团,由7名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宣讲能力出众的党团员青年教师组成青春洋溢的宣讲新军,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抬头率”高起来、“记忆点”多起来。

统一调度、统筹安排:优化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机制

“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创建过程中,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敏锐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劳动等影响工作成效、阻滞推进速度的堵点问题,系统梳理了学校党政领导、人事部门、德育部门、教育教学部门的职责,在操作层面推出“思政工作例会制”,把师德师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德育活动、党团队等“大思政课”范畴下的教育活动统一调度、统筹安排,有效整合了涉及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管理资源和网络资源,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协调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优化了学校党组织领导推进思政工作的机制,为思政工作持续改革创新提供动力保障。

经验与启示

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从政治把关、组织动员和推进落实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把党建引领贯穿于构建“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的全过程,使学校思政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党组织履行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能力全面增强。

学深悟透,提升党建引领“政治把关力”

“政治引领是最坚定的引领。”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尤其是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认识领会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把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一号工程”来抓。坚持先学一步、站高一点、想深一层,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使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始终行进在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上。

层层带动,提升党建引领“组织动员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在工作中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上率下、层层带动。学校党政一把手在思政工作中同声调、大音量,党总支书记领衔区域思政攻关课题,校长结合个人援滇经历主讲思政课,党政一把手的率先垂范、真抓真管成为教师队伍的“风向标”、无声胜有声的“集结号”,带动党员骨干勇挑重担、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实现了举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压实责任,提升党建引领“推进落实力”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 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以钉钉子精神抓推进、保落实,一抓统筹协调,做好校内各部门、校外各单位的内联外引,打通家、校、社,汇聚发展合力;二抓进度管理,编实任务书、做细时间表、明确责任人,用好思政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照检查;三抓问题解决,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影响进度和质量的各种问题,确保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使“1+X”红思之路“大思政课”体系从构想变为现实。

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党总支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